科技助力可移动气膜冰雪场馆建设——《全民健身计划》给体育产业带来新契机

  • 作者:丰佳佳
  • 发布时间:2021年8月25日
  • 来源:中国体育报

科技助力可移动气膜冰雪场馆建设——《全民健身计划》给体育产业带来新契机



发布时间:2021-08-25      来源:中国体育报     作者:丰佳佳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在多维度勾勒未来五年全民健身发展图景时,发展冰雪运动自然也是不能缺少的一项。《计划》提到“巩固拓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同时在“关于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部分提到“配建一批群众滑冰场”。
  东京奥运会闭幕后,国际体育界人士的目光便聚焦到北京冬奥会,期待值已然拉满。大家期待一场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更对后冬奥时代中国及世界冰雪运动发展有了更多向往。
  从“冷项目”发展成“白色经济”,在承办2022冬奥会的契机下,我国冰雪参与人数近年来不断创造新高,这对室内冰雪设施和场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冰雪运动的季节性特点,以及对“黄金纬度”的依赖导致的项目发展不平衡,依然是阻碍冰雪产业在我国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的困扰之一。社会资本在考量新建冰雪场馆及老旧场馆改建冰雪运动活动场地等项目时,往往因较高的建造成本、运营成本和漫长的回本周期而望而却步。
  但面对“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奥运红利,有识之士自然不会错过这一契机,从体品制造以及相关行业传来的消息能够看出,新科技在冰雪领域不断应用,这也将为冰雪场地设施行业发展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例如此前在北京举办的“冰雪项目科技助力成果展”上,冰雪行业的科技型企业汇聚一堂,展出的冰雪科技装备、智能户外装备、节能环保、冰雪科技服饰、人工智能、VR技术、冰雪模拟场景,以及最前沿和尖端的科技备战、助力冬奥技术成果和器材装备等,都在说明科技创新正为冰雪运动发展提供加速度,正在为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蓄能。
  拓展并稳定冰雪运动人口,打破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解决场地问题是关键——需要降低冰雪场馆建造和运营成本,实现低能耗,让冰雪项目开展不受季节的限制,助力冰雪项目从冬季变为四季项目,由北方走向全国。而膜结构场馆由于建造成本及可持续利用方面等优势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冰雪项目科技助力成果展”上,气膜滑雪场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其中约顿气膜还通过沙盘模型的展览展示形式,高度还原了“世界上首条膜结构保温越野滑雪赛道”——即河北承德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的真实面貌。
  河北承德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采用约顿膜结构空间系统建设而成,规划长度7.5公里,采用膜结构双层保温系统,配置地表制冷和通风系统,可实现非雪季保持廊内积雪不化的效果,为运动员增加了60%的上雪时间,被誉为“四季雪廊”。基地的国家圆盘滑雪滑冰机训练馆和游泳训练馆也是采用了目前先进的气膜结构系统。
  在国内,气膜结构在冰雪项目的应用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河北、广东、云南、江苏、上海等地建设了冰雪运动场馆,其中北京体育大学、河北体育学院、广东省冰雪运动训练基地等多个专业气膜及膜结构冰雪运动场馆的落地更成为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良好示范。
  据介绍。气膜冰雪场馆与传统冰雪场馆相比具有建造成本低、空间利用率高、环保性能强等特点。相较于传统场馆,同等使用面积的气膜冰雪场馆建造成本及能耗将减少30%至70%,以更低能耗实现内部空气环境的管理,同时通过灵活的装配化结构,使冰雪运动场馆易复制、可移动,极大满足专业雪道和戏雪区域的设计规划要求,让冰雪运动突破地理和季节限制。膜结构的封闭隔温性能也更容易实现对内部环境温度、温度的控制,节省能源。
  随着2022冬奥会的临近,绿色冬奥、科技冬奥的愿景正走进现实。而在“后冬奥”时期,科技、绿色的冰雪运动发展模式也将是市场的选择。相信冬奥会激发出来的全民冰雪热情将持续释放,而中国冰雪产业也将随着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而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转自8月25日《中国体育报》02版)